第330章 第二次弭兵会盟(5)(1 / 2)

十四国诸侯会盟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大家向神灵盟誓的内容里。内容很实在很具体,主要有这么几条:

第一,列国诸侯间立即停止战争,一切国际争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

第二,列国诸侯都要尊晋国、楚国为共同的诸侯联盟盟主。

第三,确定贡赋缴纳。在贡赋缴纳问题上,矛盾其实是很多的,经多轮谈判,最终定下的决议是这样的:

晋国的盟国和附庸国都要朝贡楚国,同样,楚国的盟国和附庸国也要朝贡晋国。凡是朝贡,都要向两国缴纳贡赋。

但是齐国人不干,他们本就是泱泱大国,从来不交什么贡赋。而且,齐国确实是东方一强国,这次会议也被免除了朝见义务,那还要交纳什么贡赋呢?

这个道理摆上来,赵武和屈建都表示了认可。于是,会议永定,齐国免除了缴纳贡赋这项义务。

那秦国呢?秦国没有派人参加会议,但秦国是楚国的盟国,楚国必须要为秦国说几句话。最终定下来,秦国的地位与齐国一样,免除贡赋缴纳义务。

齐国另外还争取到了一项特权,那就是虽然邾国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但齐国认为,邾国是齐国的附庸国。所以邾国只需要上交贡赋给齐国,不需要上交给楚晋两国。

宋国人作为东道主,自然有一定的优势。于是,宋国人也争取到了自己的利益,滕国虽然也参会了,但被视为宋国的附庸国。

与邾国一样,滕国只需要对宋国负责,不需要另外再出贡赋给晋国和楚国。

这两个小国都很兴奋,因为他们只需要缴纳一份贡赋即可,而且只需要交给自己的宗主国。而其他的诸侯呢?

其他的诸侯,从此后贡赋缴纳数量相当于翻了一倍,因为原本只需要交给自己的盟主即可,但现在有两个盟主了,这意味着贡赋缴纳量增加了一倍。

与会14国中,齐国作为晋的盟国,与楚国实力相当,朝见晋国而不朝见楚国;邾国为齐国的附庸,滕国为宋国的附庸,不参与盟会。秦国,作为独霸西戎的一方霸主,是楚国的盟国,不朝见晋国。

第四,谁敢破坏盟约,全世界各诸侯联合起来共同讨伐。

核心内容就这四点,除第一点外,其余三点非常实在具体,可操作性极强。列国诸侯的贡赋缴纳量增加了,但大家愿意接受,因为花点钱消除兵祸,还是挺划算的。

晋国和楚国都很满意,因为晋国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失,而楚国终于得到了列国诸侯的承认:与晋国平起平坐,共同成为列国诸侯联盟盟主,享受着列国诸侯的朝见和贡赋。

就这样,列国诸侯被划分成了四个世界:

第一世界,楚国和晋国,同为列国诸侯联盟盟主,享受着列国诸侯的朝见和贡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