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二章 忠诚度测试(2 / 2)
报个和往年差不多的数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种隐丁的现象,并非大明独有,韩非子·诡使篇就专门讨论过这种现象:士卒之逃事伏匿,附托有威之门以避傜赋,而上不得者万数。
到了大明这种现象,显得更加诡异,万士和还在世的时候,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太祖当兵燹之后,户口顾极盛,其后承平日久,反不及焉!
当年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洪武三年颁布户帖式,规定隐匿者斩,派出卫所军兵去点户勘合,大明丁口户口达到了最高峰,后来承平日久,反倒是不及洪武年间了,这不是胡闹吗?
其实原因也比较简单,国初授田,隐匿丁口,自弃其承受田宅之利;后世不授,而徒役其身,征其税(人头税、劳役等),贫无立锥之地、无耕作职田,亦不能免役,且输无田之税,孰不欲为亡命之徒乎?
国初可以拿到田亩,自然愿意落户,后来不再授田了,那自然要极力隐藏自己,不被朝廷发现,没有立锥之地,没有田亩,百姓自然就变成亡命之徒了。
隐丁,和隐田,是大明最棘手的两个问题,高启愚没有能力解决,他要解决的是让陛下知道能够掌控的丁口数量,好制定政策。
皇帝两本账,鱼鳞册和黄册,只要掌控其中一个,通过田亩估算人口,通过人口估算田亩,就变得简单了起来。
有些丁口,即便是账上,也不属于皇帝、朝廷,因为这些丁口属于乡贤缙绅而非朝廷,陛下对可掌控丁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可掌控丁口数,就等同于陛下的基本盘的大小。
除此之外,因为极乐教的泛滥,陛下失去了对倭国的掌控,大明连估算倭国的丁口数,都难以做到了。
大明在海外开拓也遇到了这种困难,大明开拓者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同时,还不了解地理水文,根本无法估算对方的规模,进而无法制定出政策来。
高启愚以少宗伯的身份下章两京一十五省,就是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给陛下一个指标,这个指标反应朝廷可掌控丁口数,等于反应朝廷对该地方的掌控能力。
在做这件事之前,高启愚以为很简单,在做之后,他发现这件事可太难了!
隐丁问题从先秦就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似乎要从吏治下手,但多少吏员才能把这些隐丁点清楚?这冗员的膨胀,朝廷真的养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