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风起矣(2 / 2)
如此这般,这郑氏自然不得那官家的青眼。
而后,刘氏入宫,单这“无涉朝堂”便颇得官家垂青。然,一场恩爱下来,却得了群臣的攻讦,断了封后之路。其中也不乏后宫有人暗中推波助澜。大观四年,群臣众口一词“伏请罢免蔡京之相”。
事成,这郑氏便得群臣的廷议,“顺利”封后,坐稳了中宫皇后之位。
两事相加了去看,便可得见一个前朝后宫的隐约牵连。
咦?这古代皇帝权力不是很大吗?怎的连封后这事也的看群臣的眼色去?
这个麽,任何朝代都一样,除非是开国的那批狠人,或者这皇帝真真的有些个手段。不然别说封后,就是立太子,死后谁继承这份家业这事,也得群臣廷议了去。
宋?别说你死了让谁继承这份家业,你还没断气呢,就有大臣逼着你立遗嘱。
咦?还有这事?
有,宋英宗。
病入膏肓之时,便遭宰相韩琦、枢密使文彦博等人逼宫,将那快死的皇帝拉起来写诏书。而且,一看这诏书写的不满意!得嘞,您先别忙着咽气,再重新写过!
那如果皇帝没死,又缓过来了怎么办?哈,反正皇帝你是做不成了,做个太上皇可好?
还有这样的事?有,这话也是韩琦说的。
文官政治,成于北宋。如钱穆先生所言“宋代士大夫之觉醒,实自仁宗朝始”。
文官政治不好麽?说不来个好不好,宋太祖即位后,便下诏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位看好了。这里面还有个“共”字。并不是让你们完全的当家作主。
不过就这宋、明的结果,再看看海峡对岸的国民党,这“宋代士大夫”还是不“觉醒”的好。
而且,任何一个政治团体,都有其阶级属性的。如是一家独大,便是又回头走了老路,再现东汉之公卿,唐之门阀。
那位说了,你这话说的严重了,也是个危言耸听。
倒不是我多想了去,宋代民间的书院多的吓人,平常百姓能有那闲钱?背后获益者为谁?况且,教的是什么?文字是很可怕的,一段文字,字都是一样的,别说别人,我这样的文痞都能说出七八个意思,好的、坏的、歪曲的、矫枉过正的、断章取义的……你想听哪个?或者那个更符合你的利益?
王安石、蔡京主张并实践以官学为主的教育改革,为什么阻力会那么大?以至于这两人遗臭千年?为什么?
硬要我说,只能说是动了某些人的利益罢了。而他们的这种利益,是以牺牲国家利益才能获得的。
且不说那政治,还是看小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