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盐钞兑运费(1 / 2)

有一位百姓抱着一篓子大枣来到衙门前,希望把大枣送给萧平旌。

悬镜司官差把老百姓给拦住,老百姓说

“这是大同枣呀!我们想把大同枣送给扶风郡王小王爷,听说他对老百姓非常的好呀!他肯定是不希望咱们这些小老百姓去运粮的,那不得苦死咱们呀?”

悬镜司官差又说

“不许进去!小王爷有令,只有特定人等才能会见!”

萧平旌走到衙门门口前,说

“不行!你们不要这样搞!快让他进来。”

百姓把大枣送了上来,萧平旌闻着枣香味,笑道

“啊,好香啊。”

百姓笑着说

“这是上好的大同枣,肉厚实的很,煮汤喝很好喝的。”

萧平旌拿着一颗大同枣,看了看成色,笑道

“嗯哼哼!这枣肯定很好吃啊。不过就是没有洗。来人啊,拿点盐水好好洗一洗。”

老百姓又问萧平旌一个问题

“小王爷,您承诺不让我们去运粮的是吗?”

萧平旌道

“我不会让你们运粮的,损耗太多了。你们还要徒增负担,这怎么行啊?你也不要担心,你就把我的话,说给你们的父老乡亲听,让他们在大同府过些个安生日子。”

老百姓连忙答谢道

“多谢小王爷啦!多谢小王爷啦!”

等到老百姓走后,萧平旌拿起红枣吃了起来。

这红枣给盐水浸泡过,洗了洗,略带一点咸味。

萧平旌吃着吃着就想到了一个办法。

“嗯!我想起来武靖先帝改革盐政,弄出了盐钞。并严格限制了盐钞的印发,干脆上疏陛下,就说以大同府商人引搁置粮饷1石,太原府商人引大同府搁置粮饷1石2斗,给予淮盐盐钞一张。如此,运费自省,商人亦可获取两淮盐利,暂且利国利商利民。”

萧歆还在因为该不该给萧平旌陆路运送粮食的脚费而发愁,现在萧平旌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到汴梁。

上疏的内容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大同府因大同府沉船案而搁浅、无法运输的粮饷约19万有余。在此情形之下,使用陆路运粮,对百姓们的损耗太大。此外,对运费的要求也很高,这样一来运到龙门县的粮饷总额将大打折扣!”

“自武靖先帝改革两淮、江浙盐政以来,武靖先帝首推盐钞,印发数额不多,但是够用。现在朝廷正在为运输大同府的粮饷一事而感到困扰。”

“不如就以大同府商人引搁置粮饷1石,太原府商人引大同府搁置粮饷1石2斗,给予淮盐盐钞一张,并指引商人将盐带去去指定地区出售如何?”

萧歆看完萧平旌的这个建议,真是喜出望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