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十七首·其九其十》李白(2 / 2)

整首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将诗人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李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唐玄宗天宝年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安禄山势力坐大,国家面临着潜在的危机。李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渴望能够为国家效力,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但看到国家的现状,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愤。

- 个人经历: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他四海为家,虽有与杜甫同游梁、宋的快意时光,但总体上处于漂泊流浪的状态,其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天宝十二载(753年),他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来到秋浦。在秋浦的这段时间里,他的心情并不太好,自身的遭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让他感慨万千。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秋浦歌·其九》

- 抒发壮志难酬之悲:李白处于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困境,面对江祖石这一自然奇观,联想到自身境遇,借题诗留万古表达渴望自己能像诗篇一样被铭记,展现出对实现抱负、留名青史的强烈渴望及壮志难酬的悲哀。

- 流露孤独寂寞之感:四处漂泊的经历让李白内心孤独,江祖石的孤独矗立与青天画屏的宏大寂寥景象相呼应,引发其内心的孤独寂寞,使其在诗中营造出一种空旷、孤寂的氛围。

- 隐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国家潜在的危机让李白忧心,诗中虽未直接提及,但在宏大景象描写及对永恒的追求中,隐含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渴望国家能像江祖石般稳固长久。

《秋浦歌·其十》

- 增添客居愁苦:漂泊的经历让李白在秋浦看到美好景色时,更感客居他乡的孤独愁苦。诗中“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借猿声表达了这种漂泊之苦和对故乡的思念。

- 以乐景衬哀情:李白面对国家危机和个人困境,诗中描绘的秋浦美景与内心的忧愁形成强烈反差。以繁茂的石楠树、女贞林及白鹭、白猿等生机勃勃的景象,更凸显出其内心的愁苦与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