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七十二首·其二十九》李白(2 / 2)
- “圣贤共沦没,临歧胡咄嗟。”诗人感慨圣贤之人都在乱世中无奈沉沦,面对这样的歧路,怎能不让人叹息。“咄嗟”一词将诗人对圣贤命运的惋惜、对乱世的悲愤之情推向高潮,强化了诗歌对乱世的批判以及对美好清平世界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国乱世的混乱,对比至人的超脱,列举圣贤在乱世中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动荡世道的批判和对清平世界、超脱境界的向往,体现出李白诗歌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其诗歌豪放洒脱中蕴含的忧国忧民情怀。
创作背景
- 社会环境:此诗约作于安史之乱初期,诗人还未入永王李璘幕府之前,李白避难到江南之时。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叛军肆虐,百姓饱受疾苦,国家陷入混乱,社会秩序崩塌,这与诗中描绘的战国乱世景象相呼应,诗人借古讽今,以战国的混乱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
- 思想文化:唐朝以老子为宗,李白自视为老子后裔,这种文化背景和家族认同在诗中有所体现,如“吾祖之流沙”,借老子西出函谷关去流沙的典故,表达在乱世中对超脱、避世的思考。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社会环境层面
- 对现实的批判与不满:安史之乱初期的社会动荡,使百姓生活困苦,国家陷入混乱,诗人借“三季分战国,七雄成乱麻。王风何怨怒,世道终纷拏”,以战国之乱影射当下,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与不满,流露出对世道混乱的痛心。
- 对苍生的同情:安史之乱致使民不聊生,李白看到百姓的苦难,诗中虽无直接描述,但借古讽今的背后,蕴含着对苍生的深切同情,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思想文化层面
- 对避世超脱的向往:李白以老子后裔自居,受道家思想影响,诗中“至人洞玄象,高举凌紫霞。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借古人避世之举,表达自己在乱世中对超脱尘世、归隐求道的向往,渴望在精神上找到一片净土。
- 对历史与人生的感慨:在乱世背景下,李白联想到孔子、老子等圣贤在乱世中的无奈,发出“圣贤共沦没,临岐胡咄嗟”的叹息,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感慨,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力量显得渺小,即使是圣贤也难以改变乱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