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叹》杜甫(2 / 2)
诗歌赏析
开篇感慨世事无常
-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诗人以天上浮云瞬息万变起兴,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在这古往今来的同一时空中,世间万事万物都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特点,为下文叙述具体人事做铺垫,奠定了一种对世事无奈、感慨的基调。
叙述王季友的遭遇
- “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丈夫正色动引经,酆城客子王季友。”:这里讲述王季友的妻子柳氏受世俗观念影响,嫌弃丈夫贫穷而离去。而王季友为人正直,常以经典为准则。此句通过对比,凸显王季友品德高尚却遭遇不公。
- “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进一步刻画王季友饱读诗书,对《孝经》尤为重视,强调其才德兼备。即便生活穷困到要卖木屐为生,仍有好心人携酒去看望他,侧面反映出王季友虽贫却有值得人敬重之处。
- “豫章太守高帝孙,引为宾客敬颇久。闻道三年未曾语,小心恐惧闭其口。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覆看亦丑。”:豫章太守(李勉)作为高帝子孙,敬重王季友,引为宾客。但王季友因谨慎小心,三年未曾轻易发言,太守也不怀疑。诗人借此感慨人生反复无常,世态炎凉,王季友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不得不谨小慎微。
对王季友才华的赞誉与期望
- “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时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侧否。”:诗人将王季友比作无瑕明月,其才华如紫气直冲斗牛。在当时社会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像王季友这样的真豪杰应被置于君主身边,发挥才能,以拯救时世。表达了诗人对贤才得用的强烈期盼。
对太守及王季友的评价与期望
- “太守顷者领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王生早曾拜颜色,高山之外皆培塿。”:称赞太守李勉治理山南时深受百姓爱戴,如同父母。而王季友也曾得太守赏识,在诗人眼中,王季友的才德犹如高山,其他人与之相比皆为小土丘。
- “用为羲和天为成,用平水土地为厚。王也论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旷前后。”:诗人认为若任用王季友这样的贤才为羲和(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此处代指让其发挥重要才能),上天都会成全其事业;若让他治理水土,大地都会因他而更加坚实深厚。然而现实却是王季友空有才华,却受阻于江湖,不能施展抱负。而太守李勉虽有贤名,却似乎在用人方面也存在一些令人疑惑之处,没能让王季友这样的贤才充分发挥作用,致使前后情况令人失望,进一步批判了当时贤才不得其用的状况。
- “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吾辈碌碌饱饭行,风后力牧长回首。”:诗人坚信像王季友这样的贤才即便身死,其精神也会如星辰般永远闪耀,他们致君尧舜的理想不会磨灭。与之相比,像诗人自己这样碌碌无为、仅仅为了饱腹而生活的人,只能让古代那些辅佐圣君的贤臣(风后、力牧)频频回首叹息。这里既有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也再次强调了对王季友这样的贤才不能被重用的痛惜,同时呼吁能有更多贤才被启用,实现理想的政治局面。
整首诗通过对王季友具体事例的描述,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在动荡背景下贤才被埋没的现实,情感真挚,批判有力,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特点。
创作背景
《可叹》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其创作背景如下:
- 社会环境: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国家历经战乱,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各种势力相互交织,朝廷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