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漫兴九首·其六》杜甫(1 / 2)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赏析
慵懒避世形象的勾勒:“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诗人自称“懒慢无堪”,给人一种散漫、慵懒的印象,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表现。他每日让儿子掩上柴门,自己不愿出村,反映出其内心对尘世喧嚣的回避。这两句诗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闭门自处的形象,背后是诗人在乱世中经历诸多磨难后的疲惫与对现实的失望,借这种慵懒避世之举来寻求内心的片刻安宁。
静谧而迷茫之景的描绘:“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描绘出一幅静谧却略带迷茫的画面。林中苍苔布满,诗人独饮浊酒,四周静谧无声,体现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然而,野外碧水在春风吹拂下却显得有些昏沉,“昏”字为这看似美好的春景增添了一抹朦胧与迷茫。这两句景语实则情语,表面的宁静掩盖不住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静谧中透露出他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在宁静背后难以排遣的愁绪。整首诗通过对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的描写,委婉地表达出杜甫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内心深处的无奈、迷茫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体现出其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
整体意境营造
这首诗营造出一种静谧又略显消沉的意境。诗人以“懒慢无堪”表明自己的状态,选择不出村且让儿子整日掩柴门,隔绝外界。“苍苔浊酒林中静”描绘出林中苍苔遍布,自己独饮浊酒的幽静场景,而“碧水春风野外昏”,则给野外的碧水春风添上一层昏沉色调,使整个画面沉浸在一种略带迷茫与孤寂的氛围里。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绝句漫兴其六》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他个人的经历紧密相关:
社会背景
- 安史之乱的余波:安史之乱虽接近平息,但它对唐朝社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北方地区经济凋零,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大量人口因战乱流离失所。原本繁荣的城市变为废墟,社会秩序混乱,民生凋敝。唐朝中央政府在平叛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国力,对地方的掌控力减弱,藩镇势力趁机坐大,形成了地方割据的隐患,整个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 政治的腐朽与黑暗: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官员贪污腐败之风盛行。为了弥补战争带来的财政亏空,统治者不断增加赋税,导致百姓负担愈发沉重。同时,政治上卖官鬻爵现象屡见不鲜,真正有才能、有抱负的人难以得到重用。这种黑暗腐朽的政治环境,使得杜甫这样心怀天下、渴望为国家效力的人深感失望与无奈。
个人背景
- 漂泊的生涯:杜甫此时正处于漂泊西南的时期,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草堂暂时栖身。然而,这种生活并不稳定,经济上时常捉襟见肘。他远离故乡,四处飘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长期的漂泊使他身心俱疲,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