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2)四时正气与疫气预测法:斗历占病,节气养生必备(1 / 1)
原文: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东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观察天象(特别是斗转星移的历法变化)来预测和判断四时正气异常所导致的疾病,以及流行疫病的发生规律。在古人看来,天地自然的运行与人体的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意指如果想要预知四季正常气候变化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即哪些季节哪些气候条件下容易引发哪些类型的疾病。这里的“四时正气”,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正常的气候变化规律。
“及时行疫气之法”,则是指如何把握时机,预测并应对那些因气候异常而引发的流行性疫病。在古代,人们认为疫病的流行往往与天文星象、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密切相关。
“皆当按斗历占之”,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古代中国天文历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斗历,作为古代的一种精妙天文历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观察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精准地判断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一种对自然界的观察与解读,更是古人智慧与宇宙秩序的深刻对话。
在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绝非仅仅是一种时间的记录工具,它承载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在农业生产中,斗历的指导至关重要。农民们根据斗历判断播种、施肥、收割的最佳时机,从而确保农作物的丰收。在医疗领域,斗历也被视为判断疾病发生与转归的重要依据,医生们会结合斗历的指示,为患者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而在祭祀活动中,斗历更是不可或缺,它帮助古人确定祭祀的最佳时机,以确保祭祀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神灵的庇佑。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意味着在农历九月霜降节气过后,天气应该逐渐变得寒冷。这是因为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气温随之下降。
“向东大寒”,这里的“向东”可能指的是地理位置上靠近东方的地区,或者是指日出方向,寓意着随着冬季的深入,寒冷程度会逐渐加剧。当然,这更多是一种文学性的描述,实际上寒冷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地形、海洋和大气环流等。
“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则是指到了农历正月雨水节气之后,寒冷的气候应该逐渐得到缓解。雨水节气标志着降雨量的增加,气温也开始回升,万物开始复苏。在传统文化中,雨水节气是春季的开始,预示着寒冷冬季的结束和温暖春季的到来。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之所以把这个节气称之为“雨水”,是因为在这个时节,冰雪开始融化,变成了雨水。这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春季来临、气温回升的显着标志。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2月18-20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气温逐渐回升,冰雪开始融化,降水量也逐渐增多。这些融化的冰雪和增加的降水量,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条件,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因素。
此外,“雨水”这个节气还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在传统文化中,雨水节气被视为春季的开始,象征着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人们在这个时节也会进行一些与春天相关的庆祝活动,如踏青、赏花等,以此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原文: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向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我们确实能感受到气温逐渐回暖,万物复苏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随着节气的推进,气温会不断攀升,直至夏季达到酷热的高峰。而到了秋天,随着秋风送爽,气温又会逐渐下降,带来一丝丝凉意。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季节变换是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所导致的。在惊蛰时节,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气温也随之上升。而到了秋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减少,气温自然下降。
当然,除了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外,季节变换还受到大气环流、海洋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我们每年所经历的四季更迭。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这段时间内,如果人体因触冒霜露等寒冷因素,导致体内寒气入侵而引发疾病,就被称为“伤寒”。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伤寒是一种外感病,主要由寒邪侵袭人体所致。在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的这段时间里,气温逐渐降低,天气寒冷,人体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一旦寒邪入侵,就会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