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53(1 / 1)
8.3 铱珠密码
第一章:铱珠显影
上海同步辐射中心的地下实验室内,楚临的指尖在控制面板上飞速滑动。他第三次调整了X射线束流的入射角度,将功率控制在刚好不会汽化那颗神秘铱珠的临界值。屏幕上的三维成像依然模糊不清——这颗从南海明代沉船中打捞出的金属球,表面那些肉眼不可见的纹路似乎会主动躲避扫描。
"楚博士,束流时间还剩最后七分钟。"对讲机里传来助理的声音,"张主任说下一组实验不能延迟。"
楚临没有回应。他摘下眼镜,用衬衫下摆擦了擦镜片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这是他在极度专注时的小习惯。重新戴上眼镜时,他果断将束流强度提高了11%,同时启用了新安装的量子退相干滤波器。
屏幕突然爆发出刺目的蓝光。铱珠表面的纳米纹路如同被唤醒的蛇群,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组排列。实验室的警报器尖锐响起,但楚临的手指僵在了半空——那些纹路组成的不是预想中的机械结构,而是一组精确到令人战栗的数学方程。
"杨-米尔斯场..."楚临的呼吸变得急促。作为理论物理学家,他立刻认出了这个统一电磁力与强相互作用的标准模型方程。但眼前的版本明显被修改过,在规范不变性项旁边多出了一个奇怪的算符,形状像是缠绕着闪电的古代铜钱。
计算机突然发出高频蜂鸣。分析软件自动将方程解算为三维坐标,红色激光在全息投影区勾勒出11个悬浮的光点。楚临迅速调出全球地图进行匹配,后颈的汗毛突然竖起——所有坐标点都精确交汇在中国山西省的老牛湾,黄河那个着名的"几"字形大转弯处。
"这不可能..."楚临的手指划过触控屏,调出该地区的地质勘探数据。当看到地下300米处的异常读数时,他的钢笔从手中滑落——那里存在一个维持着0.0001K的绝对零度腔体,形状与杨-米尔斯方程解算出的拓扑结构完全一致。
铱珠就在这时脱离了样品台。
它无声地悬浮到离地面一米的高度,表面纹路迸发出耀眼的金光。光芒在实验室墙壁上投下全息影像:一个穿着明朝一品仙鹤补服的官员,正与三个穿着怪异西装的人围坐在青铜圆桌前。楚临认出了那位明朝官员——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肖像画他曾在历史教材上见过。
"万历九年,西历1581年。"影像中的张居正展开一卷发光的丝绸,"《奇点抵押协议》第一条:以大明国运为质,借白银三百万两,期十一年。"
楚临的血液几乎凝固。他看到张居正盖印的瞬间,丝绸上的文字突然量子隧穿成现代英文,落款处赫然是"德堡银行时空分行"的鹰徽标志。更可怕的是,协议附件里列出的抵押品清单中,明确标注着"南海沉船铱珠(量子纠缠锚点)"。
影像突然消失。铱珠重重砸回样品台,表面纹路恢复成最初的无序状态。实验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助理惊慌地冲进来:"楚博士!老牛湾刚刚发生了3.11级地震,震源深度正好是300米!"
楚临缓缓抬起左手腕表。秒针刚刚跳过11点11分。他的太阳穴突突跳动,某种超越学术好奇的直觉告诉他,那颗铱珠刚刚完成了一次跨越五个世纪的量子通讯。
而更可怕的是——它收到了回复。
第二章:超导奇点
黄河老牛湾的悬崖上,钻探机的轰鸣声惊飞了成群的寒鸦。楚临站在警戒线边缘,看着地质雷达显示屏上那个规整的圆形异常区。三百米深的竖井已经完成,现在工人们正在安装最后一节隔热套管。
"温度读数又降了。"工程师王磊摘下安全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钻头刚穿过铸铁层时,瞬时温度跌到了0.00001K,比宇宙背景辐射还低。"
楚临接过平板电脑,放大钻井传回的显微图像。那层厚达三米的铸铁封层上布满了蜂窝状孔洞,每个孔洞内壁都镀着薄薄的铱膜。能谱分析曲线在屏幕上跳动——铱-192同位素丰度与南海沉船算珠的数据完全吻合。
"这不是巧合。"楚临的声音有些发干,"张居正时代的冶铁技术不可能提炼出这种纯度的铱。"
钻探平台突然剧烈震动。监控器显示钻头击穿了铸铁层最后的屏障,一股白雾从井口喷涌而出。那不是普通的水蒸气,而是量子退相干产生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雾气在阳光下折射出诡异的彩虹,竟在空中短暂形成了德堡银行的鹰徽图案。
"所有人后退!"楚临抓起防护面罩冲向井口。透过逐渐消散的量子雾,他看到井下露出一个直径约两米的球形空间。十一圈银白色的超导线圈呈同心圆排列,每圈的匝数与南海铱珠表面纹路的波峰数一致。线圈中央悬浮着一个克莱因瓶形态的透明晶体——没有内外之分的拓扑结构内部,封存着某种灰白色生物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