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 我不给别人当保姆(2 / 2)
但真正的阻力来自管理层。
财务科长周斌,尚宾旧部,在一次例会上公然拒绝签字审批一笔紧急采购单。“程序不对。”他冷冷地说,“没走完预算备案流程,一分钱都不能动。”
李野盯着他:“这批传感器关系到下周高原耐久测试,晚一天,整个进度就得推迟一个月。”
“那是你的事。”周斌耸肩,“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会后,李野没发火,也没找上级告状。他让助理调出近半年所有未批款项清单,发现类似情况多达十七笔,涉及金额超两百万,全部卡在财务环节。
当晚,他带着资料走进职工食堂,找了几个班组长吃饭。
饭桌上,他不说官话,只讲事实:“咱们厂去年亏损三千八百万,可账上趴着两千多万现金不敢花。为什么?不是没钱,是流程僵死了。一线缺工具,缺备件,报上去石沉大海;财务却说‘按章办事’。兄弟们,这样的企业,还能活几年?”
工人们听得沉默。
几天后,一封联名信递到了集团监察室,标题是《关于理顺基层物资审批流程的紧急呼吁》。署名者近百人,大多是普通工人和技术员。
舆论压力之下,集团派审计组进驻西南,查出财务系统存在严重形式主义问题,多名干部被约谈。周斌虽未被撤职,但权限被大幅削减。
与此同时,李野启动了“百日攻坚”计划。
他将研发中心分为五个小组:动力总成、车身结构、电控系统、供应链协调、质量监控,每组由一分厂与西南各派一名负责人共同带队,实行双签制决策。每周五召开技术碰头会,公开进度、暴露问题、集体攻关。
他还推出了“一线提案奖”??任何工人提出有效改进建议,一经采纳即奖励五十至五百元,并计入年终考评。短短一个月,收到合理化建议两百余条,其中三十多项直接应用于样车改进。
变化悄然发生。
曾经对立的一分厂工程师老陈,如今每周坐火车来西南指导焊接工艺;西南的老技师王建国也开始主动分享高原环境下材料疲劳测试的经验。两个团队之间的微信群越来越热闹,不再是冷冰冰的“贵方需提供……”,而是“老哥,昨晚那个振动数据你看没?我觉得共振点可能偏移了。”
最让李野欣慰的是,曲成来了。
这位昔日mentor披着件旧棉袄,背着工具包,一声不响地在车间待了整整十天。白天跟着班组干活,晚上整理出二十多页的技术笔记,涵盖装配误差控制、热处理工艺偏差、螺栓预紧力标准等多个细节。
“我不是来监督你的。”临走前,曲成拍拍他的肩,“我是来补课的。你们搞出来的这套协同模式,比我当年带厂时先进多了。老家伙也得学习。”
李野眼眶发热。
他知道,这不是一个人的成长,而是一代人的觉醒。
转眼进入腊月,北方飘起第一场雪。
研发中心如期完成首批整车设计定型,进入试生产阶段。李野亲自带队前往陕西某军工试验场,进行为期二十天的极限测试。零下二十度的极寒天气中,车辆连续行驶三千公里,经历冰雪坡道、沙尘暴、高海拔断氧等多种恶劣条件,最终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庆功宴那天,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有人唱起了八十年代初厂歌,歌声嘶哑却炽热。
李野站在营地外,仰望星空。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董善发来的短信:“第一批订单有了,军区后勤部订了五十辆,要求三个月内交付。别松劲。”
他笑了笑,回了一句:“明白。种子已经发芽,等着开花。”
远处,试验场上那辆银灰色的重卡静静停驻,车头镀铬标牌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像一把出鞘的剑。
春天还未到来,但风已开始转动。
年后开工第一天,集团召开战略发布会。大屏幕上打出一行字:“从制造到创造??京南重汽新模式启动”。
李野作为主讲人登台,身后投影展示着新车型的三维模型、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方案、以及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布局图。
“我们不再满足于模仿。”他的声音清晰坚定,“我们要定义中国重卡的标准。”
台下掌声如雷。
而在观众席最后一排,董善悄然起身,转身离开。
走出大厅时,阳光正好洒在台阶上。他眯起眼,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
手机响了。
是李野的消息:“您去哪儿了?大家都想找您合影。”
他回复:“合影就不必了。你们才是主角。记住,树苗长大了,树荫就该退后了。”
收起手机,他迈步走入阳光深处。
他知道,有些事,已经不需要再说出口。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而真正推动它前行的,从来不是某个英雄,而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的跋涉。
就像那年花开,不止为一人绽放,而是为了告诉所有人??春天,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