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站起来了,血腥镇压(1 / 2)
她缓缓滑坐在地上,抱住膝盖,肩膀微微颤抖,哈桑担忧地看着她,不敢说话。
几分钟后,萨菲亚抬起头,眼中不再是恐惧,而是一种近乎绝望的疯狂和固执。
“哈桑,”她的声音沙哑却异常冷静,“他们以为删除电子版就赢了?他们忘了,最古老的方式,往往最有效。”
她站起身,走到一个旧书架后,摸索着,竟然抽出了一个微缩胶卷和一个小小的U盘(与她已知的所有云存储无关)。
“我习惯了他们的无所不能,这是最后一份物理备份。......
严飞的指尖在键盘上停留片刻,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刚刚萌芽的构想。他没有急于展开技术细节,而是缓缓合上笔记本,起身走到窗前。城市仍在沉睡,远处高架桥上的路灯连成一条流动的星河,而他的思绪却已越过钢筋水泥,落在那片被群山环抱的陈塘镇??那个夏尔巴接生员用冻裂的手指按下“同步”按钮的小屋,那个婴儿啼哭划破雪域寂静的凌晨。
他知道,第四代系统的真正挑战,不在于算力、材料或能源,而在于信任。过去七年,“开源普惠医疗平台”之所以能在偏远村落扎根,靠的是慧眼科技的品牌背书与政府信用担保。但若要实现真正的“健康主权”,就必须打破中心化的依赖:不再是谁“赋予”谁权限,而是每一个村民自己决定谁能查看他们的病历、谁能调用他们的健康数据、谁有权基于这些信息做出诊断建议。这不仅是技术跃迁,更是一场社会契约的重构。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核心团队召开闭门会议。会议室白板上只写着一句话:“当AI成为公地,我们如何防止掠夺?”李薇推了推眼镜:“区块链确能解决数据归属问题,但去中心化网络的治理机制才是难点。如果每个村庄都有权训练本地模型,会不会出现误诊模型扩散?如果有人恶意上传虚假诊疗记录污染账本呢?”陈锐接过话头:“我们可以引入‘信誉权重’机制??每条数据贡献者的历史准确率、设备可信度、医生资质都将转化为链上积分,影响其发言权。就像自然界的食物链,越可靠的生命体,在生态中的话语权越高。”
讨论持续到深夜。最终达成共识: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架构必须分层设计。底层为**健康数据主权层**,采用轻量级零知识证明技术,确保个人可在不泄露具体病情的前提下验证身份与授权关系;中间是**模型共治层**,各村卫生站可提交本地优化的AI参数更新提案,经跨区域节点投票通过后纳入全局模型分支;顶层则是**激励结算层**,借助国家数字货币系统,实现诊疗服务价值的实时兑付??村医完成一次远程会诊,不仅获得医保结算,还能因数据贡献获取额外通证奖励。
三个月后,第一版测试框架在西藏双湖县上线。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常年缺氧,曾是中国最后通公路的县之一。试点选在一顶牦牛毛编织的帐篷诊所里,藏族女医生格桑卓玛成了首位“健康DAO管理员”。她教会牧民用藏文语音指令唤醒设备,通过虹膜扫描确认身份,并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健康通证余额”随着每次血压监测、疫苗接种记录上传而缓慢增长。“原来我的咳嗽声也能值钱?”一位老阿妈好奇地问。格桑笑着解释:“不是卖声音,是您愿意分享它来帮助更多人看病,所以该得一份回报。”
然而,理想主义的光芒很快遭遇现实的冰霜。某日清晨,系统警报突响:尼泊尔边境一侧的三个节点突然发起大规模模型篡改请求,试图将一套未经验证的“高原秘方AI”强推为区域标准。安全团队紧急溯源,发现攻击源自一个伪装成村级诊所的境外IP集群,背后疑似某国际药企资助的游说组织??他们意图利用漏洞植入带有商业导向的诊疗逻辑,诱导边民使用特定药品以打开市场。
严飞亲自带队应对。他们在48小时内启动“社区熔断机制”:所有异常提案自动冻结,须经至少五个非关联村庄的实地医生联合复核才能重启投票。同时,向全球开源社区发布悬赏令,邀请白帽黑客参与审计智能合约安全性。这场危机意外催生出“数字乡村联防联盟”,云南怒江的傈僳族村医、新疆塔县的护边员、四川凉山的彝族护士长纷纷接入监控网络,形成跨民族、跨国界的民间守护力量。“我们不懂代码,但我们懂人心。”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村医在论坛留言,“谁想骗我们的孩子,就得先骗过整座大山。”
风波平息后,项目反而赢得空前支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其列为“数字包容性创新典范”,并提供资金协助部署跨境隐私网关,确保各国居民数据主权不受地缘政治干扰。更重要的是,国内监管态度悄然转变。2027年春节前夕,中央网信办牵头成立“数字健康共同体建设专班”,明确表态:“鼓励企业探索基于区块链的公共服务新模式,依法依规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文件特别提及慧眼科技的实践,“实现了技术自主、群众受益、治理有序的有机统一”。
政策松绑的同时,技术瓶颈也在逐一突破。传统区块链因高能耗和低吞吐量,一直被视为不适合医疗场景。为此,慧眼自研“绿脉协议”??一种结合PoS(权益证明)与物理工作量证明的混合共识机制。每个参与节点不仅要持有一定数量的健康通证,还必须持续上传真实生物信号(如心率变异性、血氧波动)作为“生命哈希值”,以此证明其设备处于实际运行状态。“我们把心跳变成了挖矿燃料。”王磊在技术博客中调侃道,“现在最健康的设备,就是算力最强的矿机。”
2027年4月,首条“健康主链”正式激活。那一刻,全球超过1.3万个村级终端同步亮起柔和蓝光,象征着分布式账本的诞生。在中国西部、非洲草原、南美雨林,无数普通人第一次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它们不再沉睡于某家公司的服务器,也不再受制于某个国家的数据库法规,而是以加密形式分散存储在数百万台设备构成的网络中,唯有用户私钥方可解封。
但这并非终点。严飞深知,真正的公平,不只是拥有数据,更是有能力使用数据。许多老人仍不会操作复杂界面,孩子们看不懂医学术语。于是团队推出“语义镜像”功能:AI可根据用户语言习惯、文化背景自动转换表达方式。当一位塔吉克族爷爷询问“我胸口闷是不是饿了?”系统不会机械纠正,而是先回应:“您感觉像饿,但可能是心脏累了。让我听听它跳得快不快好吗?”随后引导完成心电采集,并用当地谚语解释结果:“您这颗心啊,就像驮柴的驴子,走得太久该歇歇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