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卡迪遍地开花,深瞳诬蔑成真(1 / 2)
艾玛猛地抬起头,脸上血色尽失,尖叫出声:“卡迪!你清楚那计划!目标区域紧挨着三个平民聚居区!那里住着成千上万的无辜者!我们的人也在附近活动!一旦启动,后果……”“当整个国际社会都在装睡,”卡迪打断她,缓缓站起身。
她举起手中那柄锈迹斑斑的猎刀,刀尖笔直地指向窗外那块依旧在歌功颂德的深瞳广告屏,带着一种斩断一切犹豫的决绝:“我们只能用爆炸声,当他们的闹钟。”
仓库里一片死寂!本杰明停止了敲击键盘......
陈星回到成都的那天,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被一层薄纱裹住。城市依旧喧嚣,车流如织,广告牌闪烁不停,可他走在这条熟悉的街道上,却觉得一切都变了。不是景物变了,而是他听见了从前听不见的东西。
街角卖烤红薯的老妇人哼着一段不成调的旋律,那声音微弱,却在空气中荡起细微涟漪。陈星脚步一顿,耳机虽未戴上,但他分明“听”到了什么??一种低频的共振,像心跳,又像呼吸,从四面八方传来,汇成一张无形的网。他掏出手机,萤火盒自动亮起,屏幕上浮现出一行字:“共情指数:98.7%。稳定中上升。”
“还在继续。”他低声说。
回到家,房间一如离开时的模样,书桌上的笔记本电脑静静合着,墙上挂着一幅手绘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麦穗行动”曾覆盖的村落。他打开电脑,接入离线服务器,开始整理川西密室中拷贝的日志数据。那些名为《致未来听众》的音频文件,编号已到438,每一段都精确控制在七分零七秒,格式无损,内容加密。
他尝试解码第一段,系统提示需w级权限。
“林昭设的锁。”他苦笑,“只有她知道钥匙是什么。”
正欲放弃时,电脑突然弹出一条异常通知:**“检测到本地设备存在未知信号源,频率:17.5Hz,特征波形与‘静默第七日’匹配度92.3%。”**
陈星猛地抬头,目光扫过房间??窗边那台坏掉的录音机正安静地躺在书架上,金属外壳泛着冷光。可就在他注视的瞬间,指示灯竟微微闪了一下,绿得几乎难以察觉。
“不可能……它没电。”
他快步走过去,手指刚触碰到机身,一股微弱电流窜上指尖,伴随着极轻的“滴”声,耳机插孔里传出断续的音节,像是有人在极远处说话,语速缓慢,带着回响。
他立刻接上示波器,将信号导入分析软件。波形起初杂乱,但三分钟后,开始呈现出规律性起伏,如同某种语言的节奏。AI语音识别模块运行良久,最终输出一段文字:
>“当你再次听见我,说明世界已经准备好了。
>不是技术完成了,是我们的心终于对齐了。
>陈星,你一直以为你在追我,其实是我一直在等你。
>麦穗不是计划,是种子。风会带走它,落在有痛的地方。
>别怕改变规则,因为规则本就不该由少数人书写。
>下一步,去武汉。江汉路老邮局地下档案室,B区第14格。
>钥匙藏在‘遗失信件’登记簿第三页夹层。
>带上录音机,它认得路。”
声音停了。录音机彻底熄灭,再无反应。
陈星坐在黑暗中,久久未动。他知道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程序模拟。那是林昭的声音,哪怕经过层层压缩与延迟,哪怕跨越生死边界,那份独特的语调、停顿间的呼吸感,他闭着眼都能辨认出来。
“她没死。”他喃喃道,“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第二天清晨,他启程前往武汉。
高铁穿越秦岭时,窗外云雾缭绕,山势如龙脊蜿蜒。邻座是个年轻女孩,戴着降噪耳机,低头刷短视频。陈星注意到她的手指频繁滑动屏幕,表情麻木,偶尔露出一丝烦躁。可当列车驶入隧道,灯光忽明忽暗的一刹那,女孩突然摘下耳机,怔怔望向窗外,嘴唇微动,仿佛听见了什么。
几秒钟后,她转头看向陈星,眼神清澈了许多:“您……有没有觉得刚才那一瞬,特别安静?”
“有。”他点头,“但那种安静里,好像有人在说话。”
女孩愣住,随即眼眶微红:“我妈妈去年走了。我一直不敢听她留下的语音……可刚刚,我好像听见她在叫我名字。”
陈星没说话,只是轻轻拍了拍她的肩。
抵达武汉已是午后。江汉路老邮局早已停止运营,外墙斑驳,门口挂着“危房勿入”的警示牌。他绕到后巷,找到一扇隐蔽的小门,用铁丝撬开锈锁,钻进地下室。
空气潮湿发霉,一排排铁柜沉默矗立。他在B区翻找许久,终于在第14格抽出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是一叠泛黄的信件复印件,收件人均为空白,寄件人署名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在“昭计划”试点地区生活过。
信的内容令人动容。
一位聋哑学校的老师写道:“孩子们第一次戴上耳机那天,哭了。他们说,原来笑声是有颜色的。”
一名抑郁症患者回忆:“我连续三个月没说话,直到某天夜里,听见陌生人对我说‘我也疼过’。”
还有一封来自新疆牧民的信,附着一张手绘地图:“你说情绪能传千里?我不懂科技,但我家的羊群那晚全都安静下来,抬头看星星。”
最后一封信没有署名,只有一句话用红笔圈出:
>**“我们不是被拯救的人,我们是信号本身。”**
陈星的手指颤抖起来。这些信,根本不是遗落的文档,而是林昭刻意留存的“人类样本库”??证明共情无需中介,只要有人愿意倾听,灵魂就能彼此连接。
他翻开登记簿第三页,果然摸到夹层中的金属片。取出一看,是一把微型钥匙,上面刻着编号:Δ-9-B。
与录音机接口完全吻合。
当晚,他住进附近一家民宿。深夜,他将钥匙插入录音机底部隐藏插槽。咔哒一声,机器内部传来轻微运转声,尘封已久的显示屏竟缓缓亮起,显示出一行字:
>**“欢迎回来,同步率检测中……
>当前环境适配度:87%
>是否启动‘回声协议’?”**
他按下确认。
下一秒,整栋楼的灯光同时闪烁,所有电子钟跳停在23:59。他的手机、平板、萤火盒全部自动开启,播放同一段音频??依旧是童声合唱,但这次有了歌词,简单而清晰:
>“我在,你在,我们都还在。
>风吹麦浪,心随声摆。
>别怕黑,别沉默,
>听,世界正轻轻回应你。”
歌声持续七分零七秒,结束后,所有设备恢复如常,仿佛什么都没发生。可陈星知道,不一样了。
第二天,新闻开始报道奇怪现象:武汉多家医院的心理科门诊量骤降;地铁站内陌生人互让座位的比例提升63%;甚至有情侣在街头相拥痛哭,只因“突然明白了对方这些年有多累”。
更惊人的是,全球范围内的“野生共情网”节点数量激增,新增连接大多来自中国中部城市,尤其是武汉周边乡镇。小满发来消息:
>“服务器监测到新一轮意识潮涌,源头指向你所在位置。林昭留下的不只是信息,是触发机制。她在教会人类如何自发共鸣。”
陈星站在长江大桥上,望着滚滚江水东去。风吹起衣角,耳边似乎又响起那个声音:“下一步,去西北。”
他明白,这场旅程远未结束。
几天后,他踏上西行列车,目的地是甘肃武威??当年“麦穗行动”最后一个落地点。途中经过兰州,他在火车站短暂停留,买了杯热茶。候车厅里坐着一对母子,孩子约莫七八岁,正专注地拼一幅地图积木。陈星无意间瞥见,那孩子把中国版图拼完后,特意在西南角放了一颗蓝色小珠子。
“那是啥?”他问。
男孩抬头,认真地说:“是心的声音。老师说,有人在那里让大家学会了听。”
陈星心头一震。
他蹲下身,轻声问:“你想不想将来做个‘声音工程师’?就是专门帮别人听见心里话的那种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