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御史上奏(1 / 2)
且不说那汴京湖中夜泛舟的陆寅。
说那冰井司的督职周亮。与那开封府异常的厮闹倒是一个无果而终。被内侍省掖庭局的内侍带回。
这冰井司他是回不去了,回到内廷便被收押在冰井司的大牢之中。
那冰井司大牢,且坐在宫禁永巷之内,曰“诏狱”。
咦?皇城司都没有大牢,关押人犯还要借了开封府的去,这冰井司怎的有大牢?且敢置狱皇城?倒是不怕扰了这大内的祥和之气?
哈,这祥和不祥和的姑且不说,此事倒是有些个渊源在里面。
这宫内“诏狱”也不是冰井司设置的,原本也是就个临时性的设置,唤做“永巷”。用作安置些个失宠的妃子、犯错的宫人,此地,本署内侍省掖庭局管辖,倒是和那皇城司有些个关联。也不是什么“诏狱”。
说这宋代“诏狱”也就有三个,开封府、大理寺何御史台。是为“体大者多下御史台,狱小则开封府、大理寺鞫治焉”。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御史台的台狱管的都是些个犯了罪的大官,关的都是些个政治犯。
比如苏轼,就是其中之一。倒不是他事大,且是因为“乌台诗案”比较出名。开封府麽,关的就是些个小官和平民。毕竟是处理民事案件的衙门。大理寺属于高等法院,有终审权的,一般也就是关些个重刑犯。这也是为什么宋粲和那校尉被关押在开封府的大牢,那宋正平、宋易却要被押往御史台的原因。
也就是说,宋粲这宣武将军的官职太小,还够不上御史台关押。
这种状况,“宋始至绍圣不曾改变”。
然,却因绍圣三年的“瑶华之废”事涉中宫,且是颠覆了以往惯例。
彼时,上,责皇城司置狱审理。如此便有了“瑶华秘狱成,诏诣掖庭录问”。
而后,此处便是后宫女子谪居之地也。
说是归内侍省掖庭局管辖,实际却为皇城司所实管。
但是,说是个实管,那皇城司倒也没管多长时间。
只因在“瑶华之废”这事让这皇城司审的那叫一个鸡毛鸭血,最后发展到先把人抓了“好生打了问”,这句话有讲究,就是不管有没有事,先把人抓过来打,也不问具体事,受刑不过只能乱咬,于是乎,且是弄出一个“牵连事甚广,连坐者众多”。
《宋史》载:“捕逮宦者、宫妾几三十人”。
说白了,也就是给弄的一个洪桐县里没好人,各宫之中有奸佞。且是个乌烟瘴气,人人自危。
不仅抓的人多,这审讯手段也是比较残忍。
至于残忍到什么程度?
曾敏行《独醒杂志》有哉:“公入狱引问,见宫官奴婢十数人,肢体皆毁折,至有无眼耳鼻者,气息仅属,言语亦不可晓。问之,只点头,不复能对。公大惊,阁笔不敢下。内侍郝随旨促之,且以言语胁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