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智者畏祸(1 / 2)

上回书说到,开封府衙役被那皇城司行人给逐出监舍,便想禀报了上宪。倒是一个夜半更深,那上宪也不一定能为了这校尉之事再回这监舍。即便是回来,那上宪也只是个附院司录,且也是当不得那皇城司的家。

无望之中心下却有了计较。

且是一句“与他死个明白”便唤醒了录案的文吏前来。

咦?这班头怎的料定这皇城司要与这校尉不善?

这话问的,深更半夜审问,且逐去庞杂。是个长脑子的就会感觉这事是奔着死供来的。有道是死无对证,死人,且是你让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说这开封府的衙役对宋家的校尉如此上心,却是为何?

不为何。

一则,那衙门差票上有注明接票人姓名职务,所用差员姓名职务,事由,所提何人,事后收监,桩桩件件详细记录在案。办事完毕却要将那差票交予刑房存档。但凡这囚犯出了闪失便是这差票上的班头之责也。

二则,便是那宋家积年的施医舍药与那贫苦之人,这京城便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是贫民,这三班的衙役也没少受的那宋家的恩惠。谁还没个病没个灾的。

即便是无病无灾,也有一时钱紧的时候,无钱无粮之时,到那宋邸英招之下领一碗药粥,也能的一条活命。

于是乎,那班头让人唤醒那文吏便是要偷听了记录,日后好做得一个脱责,亦是还了宋家药食的恩情。

那录案文吏睡的好好的被人唤醒,倒是个气大,睡眼朦胧的刚要发了脾气,却听得是那宋家的事,便是一言不发,卷了纸笔砚台随衙役赶来。

说这衙役也不经济,自家听了去,记录下来便是,何苦叫着文吏来?

记录?你想多了,你不是专门记录口供的,私自记录这事,做不做的数还且得另说。

然,这录案文吏的签押且是不同,上盖开封府行房的大印,可是能代表开封府衙的。

再说了,这班衙役也得能识字。

咦?怎的就不识字?都是三班衙役的班头了!

你要不要看你说些什么?

宋朝又没有义务教育,教育资源都被士绅阶层给控制了,要不然那士绅豪民那么好心?全国各地的猛修书院?

目的就是通过科举制度渗透进政治领域来保证自己的财富安全。

不信?在北宋仅在江西一地便有二百二十四家之多。

从唐到清,只江西一地,就出了二十八位宰相级的人物,六十二位副宰相级人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