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366(1 / 1)
第四章:暗流汹涌
清晨的营地被刺耳的引擎声撕裂,三辆黑色越野车冲破警戒线。自称国家文物局的灰衣人列队下车,带队官员出示的公文在晨雾中泛着冷光。顾淮接过文件的瞬间,指腹擦过公章边缘——编号"文物稽字〔2015〕XXX号"的烫金数字,与现行公文体系存在整整十年时差。
"请配合工作。"官员面无表情地伸手索要资料,袖口滑落的瞬间,顾淮瞥见内侧绣着的青铜鱼纹,与李长顺日记里记载的水衡监徽记如出一辙。苏璃假装整理相机,镜头悄然对准对方车厢。当尾门打开的刹那,她呼吸一滞——箱内整齐码放的量子探测仪,分明是黑市标价百万的禁售品。
"设备型号与审批清单不符。"顾淮将文件重重拍在桌上,金属保温杯被震得跳起,"根据《文物保护法》,这类仪器使用需提前三个月报备。"官员的嘴角扯出冷笑,身后保安已悄然包抄过来。就在气氛剑拔弩张时,苏璃突然惊呼:"顾教授,声呐监测异常!"
所有人的目光转向显示屏,河底的青铜水车正诡异地加速旋转。顾淮趁机将半截青铜钥匙塞进苏璃掌心,低声道:"去省档案馆,查1945年日军工程队失踪案。"话音未落,自称文物局的官员突然掏出信号干扰器,现场所有电子设备顿时爆鸣。
混乱中,苏璃闪进芦苇丛。她沿着河岸狂奔,身后传来机械运转的嗡鸣。回头望去,三个戴着防毒面具的身影从车上跃下,肩扛的探测设备与青铜水车的齿轮结构竟有七分相似。手机在干扰下失去信号,她摸出相机内存卡——那些黑市设备的照片,或许是揭开真相的关键。
暮色降临时,苏璃终于抵达档案馆。在布满灰尘的资料库深处,1945年的卷宗封皮上赫然印着相同的青铜鱼纹。泛黄的报告里记载着惊人内容:日军曾在此挖掘"超自然力兵器",工程负责人的签名栏,赫然是今日带队官员的姓氏。更诡异的是,档案最后一页夹着张老照片——穿着现代工装的人站在青铜水车旁调试仪器,背景中的月亮呈现着血红色。
与此同时,营地内的顾淮被软禁在帐篷里。看守他的保安腰间,挂着与老陈相同的青铜铃铛。当夜幕彻底笼罩运河,远处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顾淮扒开帐篷缝隙,只见那些"文物局"人员正在组装某种巨型机械,而带队官员手中的完整青铜钥匙,正与他藏起来的半截严丝合缝。
顾淮将放大镜重重压在族谱复印件上,泛黄纸页上"林文远,万历十六年任通事官"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电脑屏幕蓝光映照着他紧绷的脸,跨国企业"海渊集团"官网的动态新闻正在自动刷新——就在三天前,该集团刚刚完成对一家量子物理实验室的全资收购。
"顾教授,卫星云图有新发现!"苏璃抱着笔记本电脑撞开帐篷门,屏幕上以古闸口为中心的磁场异常区正在诡异地脉动,"能量波动频率和海渊集团最新专利的量子共振装置完全吻合。"她突然噤声,注意到顾淮面前摊开的族谱,"这不可能...林正雄的先祖竟然..."
帐篷外传来越野车的轰鸣。顾淮迅速将资料塞进防潮箱,透过缝隙看见海渊集团的安保人员正在布置警戒线。为首的墨镜男人脖颈处隐约露出十字形疤痕,与李长顺家族世代相传的烙印如出一辙。
深夜,顾淮和苏璃翻墙潜入市图书馆。古籍部的恒温库里,1947年的工商登记档案泛着霉味。泛黄的股东名录上,"海渊株式会社"的创办者栏赫然写着"林正雄祖父林崇德",投资项目栏标注着刺眼的"运河资源开发"。苏璃突然抓住他的手腕,手机电筒照亮档案夹缝里的照片——年轻的林崇德站在日军工程队中间,背后是半露出水面的青铜水车轮叶。
"他们家族蛰伏了三个世纪。"顾淮声音发颤,"1588年参与建造,1940年代试图重启,现在..."话未说完,图书馆的应急灯突然全部熄灭。黑暗中传来齿轮转动的声响,数十道红光从书架间隙扫过,是装备着红外探测仪的机械守卫。
两人在书架迷宫中奔逃,苏璃的背包被机械臂勾住。顾淮转身用消防斧砍断金属缆线,火星四溅中,他看见机械守卫关节处刻着的"HY-2025"编号——正是海渊集团今年发布的最新产品序列。
逃回营地时,他们发现留守的技术员被注射了镇定剂。医疗箱里的检测报告显示,血液中含有微量纳米追踪器。"这些人想把我们变成活体探测器。"苏璃举起检测单,照片里的纳米机器人正在显微镜下重组,形状竟与青铜水车的齿轮相似。
顾淮打开加密卫星电话,联络海外的老同学。半小时后,跨国商业数据库的防火墙被攻破。在海渊集团的机密文件里,他们发现了更惊人的真相:林正雄办公室的全息投影显示,青铜水车核心的"ANIMA ENGINE"不仅是能量装置,更是能扭曲时空的虫洞发生器。而集团最新的"溯光计划",目标直指1588年的时空节点。